【鱼我所欲也】《鱼我所欲也》是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的一篇著名议论文,作者孟子通过“舍鱼而取熊掌”的比喻,阐述了“义”与“生”之间的关系,强调在面临生死抉择时,应以“义”为重,宁可舍生取义。这篇文章语言精炼、逻辑严密,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道德和人格尊严的核心价值观。
一、文章
《鱼我所欲也》开篇即提出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选择:“鱼”和“熊掌”不可兼得,必须舍弃其一。孟子借此引出一个更深的哲学问题:当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时,应该如何选择?
他指出,人皆有“舍生而取义者”,也就是说,在某些情况下,人们宁愿牺牲生命,也要维护道义。这种精神不仅是一种个人选择,更是对社会正义和道德责任的坚守。
文章还指出,有些人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不择手段,甚至放弃道义,这是不值得提倡的。孟子强调,真正的君子应当以义为先,而非仅仅追求生存。
二、核心观点整理
核心观点 | 内容说明 |
生与义的抉择 | 在生命与道义之间,应优先选择道义,即“舍生取义”。 |
人性本善 |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向善的倾向,能够做出合乎道义的选择。 |
道德高于生存 | 生命虽重要,但若违背道义,生命便失去了意义。 |
舍生取义的精神 | 真正的君子在关键时刻会选择牺牲自己,以维护正义和道德。 |
对功利主义的批判 | 批判那些只顾私利、不顾道义的人,认为这是道德沦丧的表现。 |
三、现实意义
《鱼我所欲也》虽然写于两千多年前,但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它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,不要迷失自我,要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。无论是在职场、家庭还是社会交往中,都应以“义”为先,做一个有原则、有担当的人。
同时,这篇文章也启发我们思考:什么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?是金钱、权力,还是内心的安宁与良知?答案或许就在“舍生取义”的精神之中。
四、结语
《鱼我所欲也》是一篇充满智慧与哲理的文章,它不仅展现了孟子的思想深度,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引。在当今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,更需要这样的精神力量来引导人们回归道德与良知的本源。